诗说廉语 | 赴民之急如水火

这是一首民谣。在古代,诗歌并称,诗与歌词是不分的,《诗经》305篇中最大块头的十五《国风》其实都是当时的民间歌谣。民谣来自于民间,出自百姓之口,自然是能够反映当时民意的。

南朝梁宗室始兴王萧憺是梁武帝萧衍的弟弟,出身高贵,两次担任荆州刺史达13年之久。据《梁书·萧憺传》记载,萧憺在南北朝战火纷飞的最前线荆州担任刺史期间,抵御外敌,大开屯田,赈济贫困,减省劳役,兴修水利,尊崇学术,治理地方政绩显著,实属难能可贵。最让百姓感念的一件事是,长江突发大水,冲坏堤岸,百姓惊恐,四散逃离,许多人被困水中。萧憺带领官吏和军士,亲临抗洪一线,指挥救灾。不仅短期内消除了水患,还救出许多灾民,对死于水灾的百姓买棺安葬,给失去田地的人分发粮食和种子。老百姓能够遇到这样一个爱民如子的地方官,当然会发自肺腑地歌颂他、感戴他。

这首诗,语言质朴,直抒胸臆,表达感情很强烈。首先,百姓将萧憺直呼为民众的父亲。所谓“父母官”,就是指民众将地方官像父母一样依赖、信任,同样地方官将民众看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。这种关系当然是君主社会构想的一种理想化的官民关系,值得热情歌颂。诗的第二句就专门聚焦萧憺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作为,说他关怀和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,就像自己遭受了水灾和火灾一样急切。第三句由衷感叹,始兴王何时再来荆州任职呢?这里用了“哺乳”一词,非常传神,直接将萧憺当作自己的母亲。第一句称呼为爹,第三句又当作妈,真是完美诠释了“父母官”这个称呼。好的诗,并不在于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技巧,首先在于感情的真挚。诚如孔子所言:“《诗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思无邪。”

在当代中国,焦裕禄、孔繁森、廖俊波、张富清、柴生芳等一大批党的基层干部,勤于理政,一心为民,无私奉献,廉洁奉公,成为时代楷模、党员干部的榜样,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爱戴。一代代共产党员老老实实做人,踏踏实实干事,立起了共产党人的精神标杆。1500年前,地方官吏萧憺能做到的,今天的基层治理者更应该做到,而且应该做得更好。诗以赞之:

为民兴利为国谋,棠政赢得百姓讴。

官把黎民拉手上,民将官府举肩头。

(廖海洋)

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,主要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;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;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风险自负。

2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,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