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地图改版上线,首次发布自然资源领域18个专题数据

4月22日,改版后的天地图正式上线。天地图是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,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、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。

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,自2011年上线以来,天地图注册开发用户超过124万个,支撑各类应用超过100万个。此次改版后的天地图首次发布了自然资源领域18个专题数据,实现从传统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向集地图服务、科普宣传和自然资源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转变。

看点1

新版天地图有哪些特点?

据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负责人介绍,本次改版主要有三方面特点。

新版天地图增设了“美丽自然”与“美好生活”两个板块,补充汇集了林草、地调、海洋等自然资源专题地理信息数据,在一张地理底图上集成叠加了18个专题,全方位展现自然资源风貌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,呈现“地图上的绿水青山”。

新版天地图以“地理信息+空间可视”形式提升地理信息专业服务,帮助用户更好地走进数字国土空间、认识祖国丰富的自然资源资产、了解各地空间规划、浏览和美海岛、追溯地质演化、漫游国家公园、体验“三北”工程、实时查询全球港口潮流潮汐预报。

新版天地图作为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“一张图”的组成部分,创新构建了自然资源领域“共建共享、协同发展”的工作格局。新版天地图在自然资源部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、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下,由11家单位共同建设,通过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,有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。

看点2

针对不同用户,天地图能提供哪些服务?

据介绍,天地图主要为政府用户、企事业单位用户、公众用户三类用户提供服务。

政府用户可以利用服务接口调用天地图的地理信息,将天地图的服务资源嵌入到已有的各类应用系统中,为政府决策提供空间位置服务。企事业单位用户可以在线免费调用基础地图服务(包括矢量底图、影像底图、地形晕渲、地名注记和全球境界)、行政区划服务、地名搜索服务、地理编码服务和逆地理编码服务、道路要素、水系要素等API接口服务,开展各类基于位置的增值服务与应用。公众用户可以浏览、查询、搜索、量算等各类应用进行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,了解各种自然资源在地图上的空间分布、相关自然资源科普知识。

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迭代升级,天地图应用生态加速形成,已有效促进政府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与开放,不断释放地理信息公共数据潜能,广泛助力政府管理、服务人民生活和支持企业发展等多个领域。

一方面可以为自然资源、水利、气象、公安、环保、民政、司法、农业、林业、统计、教育、安全、交通、应急等部门或行业提供地理信息服务,助力提升政府管理效能,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量中小微企业提供地理信息服务支撑,使他们能够开发出更多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互联网地图应用系统。

看点3

用户在新版天地图上可以获得哪些自然资源信息服务?

新版天地图设置国家公园、“三北”工程、自然遗产、和美海岛、海洋经济、潮汐预报、地质遗迹、空间规划、珠峰测量、化石产地、矿物晶体、史前生命、珠宝玉石等18个自然资源专题。

用户打开某个专题时,可以看到该类信息的基本情况、具体内容以及信息来源,还有专业部门的详情链接。比如,点开“国家公园”专题,可以在地图上看到我国国家公园的地理分布,点开其中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详情链接,在地图上快速定位后,用户可以通过图片、视频等进一步了解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具体信息。

在“和美海岛”专题,用户可以查看海岛的遥感影像,也可以了解该岛的历史、人口、文化等信息。“史前生命”专题集科普与趣味于一体,点开“北京人头盖骨”,可以查看该遗迹的地理信息,还可以观看头盖骨三维视频。

“潮汐预报”专题中,用户可以在地图上查看284个国外港口、326个中国(含港澳台)主要港口的实时潮汐预报。这些对于海上航运、滨海旅游、海洋渔业、防灾减灾、科学研究等都大有帮助。

看点4

天地图如何保持数据资源的准确性和鲜活性?

天地图由国家、省、市(县)三级节点开展一体化建设。目前,天地图已建成了1个国家级节点、31个省级节点和兵团节点,300余个市县级节点。通过节点纵向传导,叠加“专业部门+社会力量”的横向协同,形成纵横交织的动态更新模式,从在线服务、数据更新、应用服务、运行维护等方面逐步形成全国合力,建成了以“五统一”为基本特征的在线服务功能体系,即“统一标准基础服务、统一应用程序接口、统一域名、统一用户管理、统一界面样式”,实现了变化快速发现、节点联动更新、全国一体化服务。

自开通上线后,天地图每年推出新版本,各级节点每年至少更新一次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在线服务数据集,不断丰富数据资源,及时更新关键、重要信息,持续提升数据时效性和准确性。目前,天地图数据已实现适时更新,系统性保障数据资源的鲜活性。同时,按照“谁提供、谁负责”的原则,实行分类分级审查,确保符合国家有关安全保密和地图内容表示的规定。

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

编辑 白爽 校对 杨利

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,主要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;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;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风险自负。

2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,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