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段关系的最大价值,就是照见自己

来源:洞见

作者:洞见ciyu

人这一生,凡所遇见,皆可教自己某事。

♬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云湾朗读音频

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道:

“有一面镜子,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完整的自己,看到自己心里所有的事情,所有的感觉、动机、嗜好、冲动及恐惧。这面镜子就是关系的镜子。”

生命中每一个遇到的人,都是一面镜子。

我们与他人互为映照,才更容易看清自己、悟透自己。

01

照见自己的性格缺陷

古人说,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

真正聪明的人,都能透过别人,来修正自己。

作家三岛由纪夫性格敏感且悲观。

每次创作卡壳时,他就感到十分痛苦,认为自己根本不是写作那块料。

有一次,他在街上认识了一位朋友。

每一次碰面聊天时,这位朋友脸上,经常挂着笑容。

三岛由纪夫很是诧异,便主动问对方:你有什么开心的事吗?

对方笑道:没有好事发生,我们也要微笑生活呀。

朋友的话,一下就点醒了三岛由纪夫。

三岛由纪夫开始自省,不再因一点小事就郁闷,也不会因一点挫折自怨自艾。

少了许多内耗,他很快就找到灵感完成了小说。

后来,三岛由纪夫在书中感激道:是他的笑容,给了我力量,帮助我度过人生中最困难的时光。

无论是谁,性格里都有我们学习和反思的地方。

多看别人性格的闪光点,弥补自身的缺陷。

看到别人的勇敢,改掉自己的怯懦。

看到别人的达观,改掉自己的消极。

人这一辈子,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。

那些闯入我们生命中的人,等着我们去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,完善自己内在的性格。

02

照见自己的认知局限

刚毕业那会,年轻气盛的我总觉得自己最厉害。

后面认识了一位前辈,跟在他身边做事,才知自己的无知自大。

评估一个项目时,他会从各个维度去考量;向客户提方案时,他能站在更高的立意。

从待人接物,到处理事务,他领先了我好几个段位。

那时,我总会有这样的感慨:还能以这样的角度考虑问题呀。

砂石不登高山不知天高地厚,江河不遇大海不知自我渺小。

很多时候,自己所遇到的困境,说到底都是认知不够。

跟那些高认知的人相处,我们会洞悉的思维局限,也会在耳濡目染之间,提升自己的段位。

巴菲特经常感慨:“芒格用思想的力量,拓宽了我的视野,让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,从猩猩进化成了人。”

刚创建投资公司那会,巴菲特喜欢捡烟蒂股,花费了大量的时间。

芒格建议他改变投资理念,买入有价值的公司,并选择长期持有。

他告诉巴菲特:投资是门学问,并非简单的投机,要懂得放长线钓大鱼。

还有一件事,巴菲特收购了不少企业,总忍不住介入公司的运营管理,搞得自己筋疲力尽。

尤其是收购伯克希尔后,他懊恼地说:这是我这辈子干得最糟糕的一件事。

关键时刻,又是芒格指点他:学会放手,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。

随后,芒格亲自打造了一支管理团队,成功把巴菲特从琐事中解放了出来。

不再井中观天,学会向优秀的人看齐,才能打开自己的视野。

迈克尔·戴尔说过一个观点:别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。

人一旦自恃才高,就会囿于原地。

只有见贤思齐,明白自己与别人的认知差距,我们才能日有长进,月有收获。

03

照见自己的能力不足

社会学家霍桑做过一个实验。

他安排了两组技术水平相当的工人,统计他们在相同时间内制作零件的数量。

实验开始前,他向第一组工人提出要求:尽自己所能,做出更多零件。

而对第二组,霍桑引入一位试制组的组长,技术水平高于普通工人。

这一组的工人很快看到自己与组长的差距,便情不自禁地观摩和学习起来,企图赶上组长的进度。

实验结束后,第一组工人的平均试制量,不及第二组工人的一半。

很多时候,限制一个人发展的并非智商,而是让你感觉不到差距的环境。

知不足而奋进,望远山而力行。

与人相处中,当我们意识到了别人的优秀,就有了变好的动力和方向。

在豆瓣话题“职场那些事儿”上,网友@阿靡分享了自己的经历。

她大学毕业不久,就入职了一家连锁服饰店。

初入社会的她,工作非常卖力,一见到顾客便笑容满面地迎上前,热情介绍新到的款式。

可任凭她怎么下功夫,业绩始终在公司排名垫底。

而跟她同一时间入职的同事,却很快就成了公司的销售之王。

明明出售的东西差不多,可同事的店里客人络绎不绝,还有不少忠实的富婆客户。

阿靡怎么都想不明白,便请那位同事吃了顿大餐,主动向对方请教。

同事也不藏着掖着,指导她,一方面要去市面上做调研,打造属于自己的风格。

另一方面要去学习故事营销,唤起顾客的情绪共鸣与消费热情。

阿靡立刻按照同事的建议,做出了一系列调整,销量果然有了明显提升。

随着门店业绩的提升,她的工资和提成也涨了好几倍。

人与人的能力,水平参差不齐。

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容易闭门造车,不见精进。

发现身边每个人的可取之处,对照自己的不足,才可以将差距化为进步的力量。

04

照见自己的内心需求

1983年,导演林汝为开始筹拍老舍名作《四世同堂》。

演员李文玲犹豫许久,在想要不要去试镜。

她有些不自信,之前都是表演舞台话剧,对于镜头前的表演心里没底。

但她的丈夫知道她心中的热爱,也知道她喜欢《四世同堂》,一直鼓励她去试戏。

李文玲准备了两天,就去试镜了。

没想到导演对李文玲很满意,并在开拍前确定让其演“胖菊”这个角色。

心理学家武志红讲过一句话:每个人的真实需求,都是渴望被看见。

人走着走就踌躇不已,过着过着就迷失了方向。

或是因为观念,或是因为害怕,我们容易压抑在自己的内在需求。

这时候,我们需要被人看见,唤醒内心,照亮脚下的路。

看《无问西东》时,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。

清华学子吴岭澜的国文成绩很好,却选择了实科(理科),并把精力都放在了物理上。

可当考试成绩出来后,他在公告栏前陷入了迷茫,他的文科门门满分,物理却挂了科。

校长梅贻琦找到他,问道:你文科这么好,当初为什么非要学实科呢?

吴岭澜答道:最优秀的人才都读实科。

梅贻琦听后沉默了,好一会才说: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中,会有一种麻木的踏实,却丧失了真实。

吴岭澜后来慢慢明白了:自己应遵循内心,与文为伴。

此后,他不再强迫自己学习实科,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拿来阅读、钻研文学,终成一代大家。

每一个人总有迷茫痛苦时,但多数人不善于自察,往往难以凭借自己的力量走出困境。

庆幸的是,世上没有谁是一座孤岛。

人是众多关系的集合,有人助你,有人渡你。

我们在困顿时,可以找人指点迷津;在迷惘时,寻求别人指引正确的道路。

罗伯兹在《项塔兰》中写道:

“命运早晚会使我们和某些人相遇,一个接一个,从而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让自己,以及不该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。”

人这一生,凡所遇见,皆可教自己某事。

当我们怀以这样的心态去处理每一段关系时,任何人都可成就自己。

点个推荐,与朋友们共勉。

看更多走心好文章

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,主要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;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;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风险自负。

2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,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