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见李娜:网球不再是唯一 大不了就躺平一会

退役十余年之后,李娜的心境平和多了。

“我现在的生活,不会再有那么强烈的对抗属性,即使生活中遇到不如意,大不了就躺平一会,再爬起来。”

2025上海大师赛期间,网球迷们又见到了李娜的挥拍身影,她和张之臻组对,对阵费德勒/周杰伦的明星组合。

身着全套比赛服的李娜,身材保持、体能情况和动作敏捷度都令人钦佩,让人全然看不出她已退役十年有余了。

“我很感谢网球,不管成功还是失败,网球教会了我‘自律’两个字,”李娜说,“体育变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我跟家人每天都去健身房,每周都会跑几个10公里,可能因为我们都是运动员出身,觉得只有身体强健,才有能力和精力去完成其他事。”

本次上海大师赛,全程观赛人次达到25万,创造了新的纪录。李娜现身,依然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,她此行既是参与品牌方的活动,也是对本土网球赛事的推广。

去年,李娜担任了WTA香港网球公开赛赛事总监,任期两年。看起来,闲不住的她还是离不开网球馆。在凤凰卫视《问答神州》的采访中,李娜说:“人生反正就是不停的在挑战中度过,当球员时只要想怎么去打好比赛,而赛事周边,我之前好像完全没有机会接触。”

“现在我看到,有这么多人为了一个赛事,做了很长期的准备。我虽然不是以球员身份出现,但很高兴以另外一个身份,还是以帮助网球为主,重新回到大家视线里。”

“我关注的是办好赛事,让球员有更好的体验,这样球迷也才有更好的体验,赛事也会更好。包括赛事餐饮等周边,可以让观众更好的零距离接触网球,即使不太会打网球、不太懂网球的观众,来了以后,通过游戏参与,说不定就有兴趣的萌芽埋下了。”

这些年,北京的中国网球公开赛和上海的网球大师赛,都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赛事,一票难求成为普遍现象。

不过在业内人看来,火爆未必等于品质。李娜作为网球人和前球员,关注的重点在于赛事带给人的体验感,尤其是球员的体验感。

“首先是参赛球员的感受和反馈,如果所有球员都觉得这个比赛的参赛体验很好,那么赛事就可以去申请,说我们可不可以去提更多的赛事积分。”

李娜出任总监的香港网球公开赛,在国际网坛口碑很好,广受参赛球员的好评,李娜分析原因说:“一方面是中西文化结合的非常好,全世界哪国人来,都不会担心有交流障碍,而且香港的环境对球员很友好,很方便,赛后去品尝一下当地美食,体验当地文化,只要走出酒店就可以。”

“而其他有些比赛不在市中心,说是为了保护球员,场地比较远,球员打完比赛,都不知道这个城市是什么样子的。”

和其他退役后就从大众视线消失的网球选手不同,李娜身上似乎永远自带焦点属性,充满话题性。

当年她勇敢脱离体制单飞,以及场内场外彰显个性的言语表达,给她贴上了不羁追寻自由的标签。即使已退役多年,但在很多人心中,李娜这个名字,依然和叛逆、反抗乃至与体制的对抗挂钩。

不过,退役多年后的李娜,如今说起那段往事,心态却平和得多。

“我觉得举国体制和职业化不是对立的,而是不同的选择。”

“那时候没有可选择性,只有一条路,如果有更多选择的话,谁都不敢说哪条路更好。我们走出一条新路后,会让更多人有新的想法,可选择的路更多了,不止单一的一条路。”

“更多选择”,这个在单一体制内时代很难实现的局面,如今正在遍地开花,越来越多的社会网球培训机构,以及社会对运动员、体育生的包容与接纳,给了孩子与家长更多选择可能。

李娜说:“这十年,中国网球可选择的路更多了。有很多家长,特别希望孩子参与到体育中,即使不当运动员,也可以去上学,拿大学的奖学金,这也是很好的一条中间道路。”

“以前很多人觉得走体育的路,就一定要当职业运动员,要拿奥运冠军,其实不是的,时代不一样了。你参与这个项目,能有一技之长,压力大的时候也有发泄压力的渠道,也能通过体育这个平台结交更多朋友,让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。

不再非要一条路走到底,这种转变的开始,是李娜在2002年第一次退役时发生的。那一年,她去华中科技大学读新闻专业,这是她第一次考虑网球之外的选择。

“读大学前,网球是我的一切,我把它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。可进到大学后,我所重视的东西,在别人眼里一钱不值,我的同学们对网球根本不感兴趣,我也会有失落感。这时候我意识到,原来是自己的思想太狭隘了,这个世界其实很大。”

“读完书会觉得,你会有很多选择,不用一条路走死。”

退役多年后的李娜,也早已想通了很多事情,不再和自己较劲。“这个道理也是慢慢想通的,网球就像工作,并不是说你今天状态发挥很好,就一定能赢,也有可能发挥不好,却赢了。就算输球也没关系,今天输了,下次遇到这个对手,再争取赢回来就好。”

“就像坐办公室的人,你今天做得不好没关系,明天太阳照样升起,明天再做也是一样的。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,努力过了就不留遗憾了。”

放下与自己较劲心态的李娜,退役后的重心落在了家庭和孩子上。

“现在生活重心主要以孩子们为主,大部分时间都围绕他们来安排,每天接送上下学,周末带他们玩体育项目。”

“以前忙着打球,现在陪伴孩子们长大。如果有需要外出工作的情况,会提前给孩子们‘沟通报备’。”

“就是这种陪伴,我体会到最珍贵和幸福的日常,比如,晚上陪着他们睡觉时,我会很珍惜那段时间,很平静很美好。”

让李娜能有这份享受生活的从容感的,自然是网球带给她的名望与收益。

退役后,李娜的影响力并未有断崖式下跌。比如在她退役两年后的2016年,美国《福布斯》杂志的“退役运动员收入榜”上,李娜的名字和乔丹、贝克汉姆等传奇人物并列,以1400万美元的年收入,排在整个榜单的第14位,且是唯一上榜的女运动员。

网球选手退役后,很多投身到培训中,李娜也想办网球学校,但却一直是个梦,并未付诸实现。按说以她的名气,想办学校是分分钟的事情,但她却说,要办必须按自己的想法来,否则不如不办。

“做网球学校,难度比我想象的要大很多。也和很多人聊过,理念不太一样。我希望的网球学校,是必须要跟学校教育结合的,如果你文化课不能达标,你是不能训练的。你文化课必须要跟上,18岁后你可以选择走职业,或者上大学。”

“很多人觉得,办网球学校只是几片网球场,去教球,那其实是对孩子不太负责任,我的成长道路上,选择不是很多,所以我希望如果孩子在我的网球学校训练的话,能给他们多一点点选择。打网球,并不是说你必须要当运动员的,你可以当教练,当裁判,当经理人,营养师,都可以,这是我的想法。”

“网球、体育其实就是教育的一部分,像美国的IMG学校,不光是网球,还有很多其他运动项目,可能十年都看不到成果,这是需要长线计划的。”

“我不知道是自己太狂了还是怎样,我会把它想得特别大,我也不是那种我们先开起来、哪里不够了再去补的人。我是希望把所有问题都想好了,全部打通了,再去做这件事。在这之前,我可以去等,宁缺毋滥。”

网球造就了今天的李娜,但即便如此,李娜却直言不讳,对网球谈不上有多热爱。

“我虽然十年没有在这个圈子,但有时也会和一些19、20岁的年轻球员聊天,我问的第一个问题都是你为什么要打球,大多孩子说,打球是为了父母,为了省市,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打球。我在这个年龄也是不知道,不是因为真的天生就热爱。”

“网球不是我(天生)喜欢的项目,我有时候蛮冷血的,网球带给了我一切,事业家庭都是网球给的,可是我好像还是不太爱它。”

也许正因为如此,你才能理解李娜退役后的淡然“放下”,她如今依然会参与到网球赛事中,但这不是她的全部,只是生活的一部分。李娜甚至说,因为网球而被记住的那个李娜,就算被遗忘也没什么大不了。

“退役十年了,还有这么多人喜欢,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成就。”

“在我退役时,我特别希望的是,大家所有人都可以忘掉我。如果大家一直记得我,那说明中国网球没什么发展,还只是记得这一个人。有新人了,有发展了,你会把这个人忘掉。”(二头)

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,主要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;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;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风险自负。

2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,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