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自:中国妇女报
史大娘慰问人民武装部官兵。张政/摄
□ 张政 罗旭
大渡河畔,春意融融。
79岁的史国秀踩着晨霜,挎着蓝布包,来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人民武装部、武警泸定中队等驻军营区。包里100余双绣着“平安”字样的鞋垫针脚细密,每一针都浸润着她46年的拥军情怀。
这是史国秀自1979年起缝制的10000余双鞋垫,也是红军飞夺泸定桥90周年之际,革命老区泸定县献给新时代军民的赤诚答卷。
学习红军,为人民群众做好事、干实事
1935年,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震撼山河。同年冬天,一名12岁的江西籍红军小战士跟随大部队途经岚安乡,面黄肌瘦、衣衫褴褛,暂时和部队失去了联系。史国秀的母亲将小战士带回家中,用仅存的青稞面烙了一些饼子给他吃,还帮助他修补了破损的军装和军被,同时将亲手缝制的鞋垫送给他。后来,在乡亲们的帮助下,小红军找到了大部队,穿上新鞋垫继续走上了长征之路。
这段被史国秀父亲反复讲述的故事,成为她拥军之路的初心火种。“阿爸、阿妈总说,红军战士用命保护百姓,我们也要用真情温暖他们。”史国秀手捧父亲留下的游击队员袖标,眼眶湿润地说。
史国秀从小就受到革命传统教育,立志学习红军,要为人民群众做好事、干实事。她16岁就担任岚安公社(乡)民兵排长,18岁担任妇女队长、生产队副队长,20岁成为公社(乡)委员,宣传队副队长。
1970年,史国秀在泸桥镇大坝村结婚,第二年被该村选为妇联主席。上任后,她协同村干部积极带领群众,争取资金修通村公路,扩建学校、扶贫解困,干了许多好事、实事。尤其突出的是,她响应四川省妇联的号召,带领全村妇女开展“双学双赛”活动,建花椒、苹果园;实行科学选种、上肥、施药、养猪;并传承岚安宣传队的经验,在村里号召30多名青年妇女宣传科技知识、党的政策方针,对贫困户进行多方位帮助扶持。
村里的水塘坏了,史国秀带头抢修;村里发生了火灾,她拿出自己在县上获奖得的新茶瓶、盆子、衣物帮忙,并带头捐钱援助。村里遭受了泥石流灾害,她顾不上自家受灾的田地,立即成立了18名青年突击队,抢修公益设施和组织受灾户进行自救。很快,道路通了,自来水又重新流进农家,受灾户得到帮助。
1995年,年近半百的史国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。群众赞扬她是“村民的贴心人”。
爱军拥军,传承飞夺泸定桥精神
1979年,泸定烂柴湾山体滑坡,得知解放军前来救灾的消息后,29岁的史国秀发动全村妇女连夜赶制100双鞋垫送往救灾一线,从此开启拥军“长征”之路。2008年汶川地震,她卖掉家禽凑钱制鞋垫,辗转18小时奔赴都江堰,将绣着“一路平安”的300双鞋垫塞进战士行囊。2022年泸定地震,古稀之年的她带着百余双鞋垫第一时间奔赴震中磨西镇,为战士们送去温暖关怀,并反复叮嘱:“一定要注意安全,每个人都要平安归来。”
寒来暑往、春来冬去,史国秀坚持缝鞋垫、送鞋垫46年。每年春种秋收时节,驻地官兵们也会到她家中帮助务农、打扫卫生、聊聊家常。这些年,她很少为家中添置物件,却将积攒的10多万元积蓄全部用于制作鞋垫和慰问部队。
“90年前,红军以血肉之躯铺就胜利通途;90年后,鞋垫大妈用半生光阴连接军民心中的‘无形桥梁’。史大娘的鞋垫是新时代的‘泸定桥铁索’,持续传承飞夺泸定桥的精神。”泸定县人民武装部政委唐伦强说。
夕阳西下,史国秀家的火炉边,两个针线筐静静伫立。一个放着给孙辈的虎头鞋,另一个堆满了布片和鞋垫。墙上,四川省“三八红旗手”“甘孜州拥军优属先进个人”“抗震救灾先进个人”等奖状相映生辉。当问及心愿,老人指着大渡河上的铁索桥说:“盼着这‘桥’上还有更多‘后浪’前来接棒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