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薪8000被全村群嘲
前段时间,我和老婆带着满满的期待回了老家,一路上都在憧憬着和家人团聚的场景。
刚进家门,爸妈就热情地迎了出来。妈妈佝偻着身子,布满皱纹的手一把拉住我们,激动得声音都发颤:“盼星星盼月亮,终于把你们盼回来了!” 她眼角闪着泪光,仔细端详着我们,像是要把分离的时光都补回来。爸爸则在一旁乐呵呵的,笑得露出掉了半颗的门牙,赶忙接过我们沉甸甸的行李,还不忘嗔怪:“路上累坏了吧,快进屋歇着!” 那股扑面而来的暖意,瞬间驱散了旅途的劳累。
晚上,亲戚们得知我们回来,纷纷上门串门。客厅里挤得满满当当,大家围坐在圆桌旁唠家常。一开始,气氛特别好,大伯说着孙子在学校拿了奖状,二叔炫耀新盖的二层小楼,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争着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儿,笑声此起彼伏。
突然,坐在角落的堂弟漫不经心地问我:“你们在城里工作,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呀?” 这个问题让我有点懵,可想着都是自家人,犹豫片刻后,还是实话实说:“我一个月8000,老婆7500。” 当时只当是随意聊聊,本以为就这么完了,结果,这只是个开头。
来源摄图网
第二天,我们还在睡梦里,就被窗外传来的嘈杂声吵醒了。迷迷糊糊中,好像听到有人说:“8000块钱一个月?这在城里能干啥呀,还不如回家种地呢!” 我一下子惊醒了,心脏砰砰直跳,赶紧胡乱套上衣服起床出去看看。刚到门口,就看到不少村民聚在一起,你一句我一句聊得正起劲。我一露面,他们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过来。
堂弟大声冲我说:“哥,你在城里辛辛苦苦干了这么多年,才挣这么点?我在家种地,一年下来挣得也不比你少!” 周围的人也跟着起哄:“就是就是,城里开销那么大,这点工资根本不够花,还不如回来,守着家里的地,多踏实。” 那些刺耳的话语,像一根根细针扎在我心里。
更让我头疼的是,这些话还传到了其他亲戚那里。中午去大姑家吃饭,刚进门,就感觉气氛怪怪的。亲戚们看我的眼神躲躲闪闪,不像往日那般热络。
大姑夹了块肉放进我碗里,盯着我说:“城里开销大,你这点工资怎么够?不如回来跟着你表哥干养殖。” 我捏着筷子,喉咙发紧,只能勉强扯出个笑:“再说吧,现在工作一时半会儿走不开。”
几天后,我和妻子准备踏上返程。临走时,母亲紧紧握住我的手,粗糙的手掌满是老茧,眼神里满是牵挂:“孩子,别管别人怎么议论,你们在外面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。” 我紧紧回握母亲的手,看着她鬓角的白发,眼眶微微发红,用力点了点头。车子缓缓启动,望着母亲在村口越来越小的身影,我心里五味杂陈。
工资认知与面子问题
返程路上,我始终眉头紧锁。妻子察觉后问道:“还在想工资的事?” 我无奈摇头:“为了这份工作,我们加了多少班、熬过多少夜,可村里人根本看不到这些。他们为什么只纠结工资数字?”
聊着聊着,我们逐渐意识到,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不对称,才导致大家对工资的理解出现偏差。
在村里,大多数人靠种地生活。对他们来说,自己种菜不用买,住自建房不用交房租,出行也基本没有交通费用。所以,他们总是拿种地的毛收入和其他工作的工资比较,觉得种地更合算。
就说堂弟一家吧,他承包土地搭建蔬菜大棚,靠种植反季节蔬菜,一年大概能挣10万元。在堂弟眼中,这份收入完全由自己掌控,不用看人脸色。所以,当他听说我月薪8000元时,第一反应就是太少了。他觉得我在城里生活,吃穿住行都要花钱,到手的钱没剩多少,肯定不如他种地挣得多。但他没算过,这10万元是毛收入,还得扣除种子、化肥、农药等各种成本开支。
来源摄图网
还有,由于村里邻居间往来密切、关系亲近,互相攀比成了常态。今天你家盖起了新房,明天我家就琢磨着要盖得更气派;你家孩子考上重点大学,我家孩子也铆足了劲要超越。这种攀比心理在收入上也体现得特别明显。
比如我的发小老张,在村里做小生意,收益不错。每次碰面,他都会兴致勃勃地谈起自己的生意,说一年下来能有可观的进账,还三番五次劝我回村加入。长期扎根在村里的人,对外面的工作情况和行业发展知之甚少,难免产生偏见。他们普遍认为,在城里工作既安逸又风光,月收入过万是常态,所以觉得我8000元的月薪实在不算高。
释怀与感悟
经过和妻子的讨论,我明白了:生活是自己过的,不是过给别人看的。下次回老家,要是亲戚再问工资,不必过于较真。能避开话题就尽量避开,实在避不了,含糊回应一下即可。
这次回乡让我深刻体会到: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各不相同,我们既无法强迫他人理解自己,也不必刻意迎合他人的期望。关键是要坚守初心,为了自己的追求努力奋斗。无论是在城市拼搏,还是在农村安居,只要过得充实、感到幸福,这就是最理想的人生状态。
(本文故事为剧情演绎)
发布于:广东